近年来,德城区以“微”入手,向“小”发力,不断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以婚姻家庭领域社会工作为突破点,探索建立社会治理反家暴预警联动机制,打造“融冰”反家暴预警工作品牌,用法律力度和关爱温度,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构筑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家”治理新格局。
以“联”为基 整合资源凝聚合力
创新点面融合。采取“以点带面”工作思路,在四个镇街率先启动反家暴“融冰行动”预警试点,通过开展“融冰行动”,对受害者及时予以帮助和保护,对涉嫌家暴人员予以警示和惩戒,最大限度预防家暴发生,保障了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了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取得成效后,在全区全面推进。截至目前,已发放反家暴提醒告知书200余份,全区未发生由家暴升级引起的恶性案件,通过回访,被发放过提醒告知书的家庭没有再次发生情况。
创新协调联动。由妇联部门指导、协调各部门的预警联动工作,对涉嫌家庭暴力纠纷案件提供初步指导建议,开展反家暴培训和宣传工作,对施暴倾向者和家庭成员进行心理矫治和心理健康辅导。法院开通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绿色通道,由专业审判团队快速处理涉及家庭暴力的案件,采取人身安全保护令、训诫等强制措施。检察院加强监护干预,支持受害者提起诉讼,并提供司法救助服务。公安分局负责处理涉家暴警情,制止家暴行为,并协助受害人就医和鉴定伤情。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共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织牢织密“反家暴保护网”。
创建设。充分发挥法院、检察院、公安等职能部门作用,成立反家暴融冰行动预警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妇女儿童司法救助工作的实施办法》《德城区反家暴“融冰行动”预警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构建起“法律援助+支持起诉+司法救助+社会救助+快立快审快执”全链条妇女权益综合保护机制,健全并落实预警告知、公安告诫、家暴庇护、人身安全保护令等制度,强化职责分工,共同推进家庭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坚决防止“民转刑”案件发生。
以“融”为本 创建一体化共治体系
建立三色预警制度。对涉家暴隐患家庭实行“红、黄、蓝”三色管理。将多次发生家暴家庭列入红色预警名单,会同公安、社区网格员等相关部门,及时进行面对面普法、法律援助、关爱帮扶、留存调解档案;将曾因家暴求助的家庭列入黄色预警名单,不定期电话回访,随时掌握思想动态,做好预警防范;对可能存在家暴风险及家庭婚姻矛盾多发隐患的家庭列入蓝色预警名单,为其提供矛盾调解、普法宣传、法律援助等服务,更好地防患于未“燃”。
建立信息共享模式。充分发挥公安局110接处警平台和妇联12338妇女服务热线的作用,认真梳理相关涉家暴案件,信息互通共享,有力增强对家暴案件的管控合力查处。同时,对《反家暴提醒告知书》发放情况和典型家庭暴力案件进行通报,不仅对施暴人产生提醒、预警、威慑作用,还解决了家暴问题证难、取证难的问题,全力提升反家暴的工作成效。
建立应急处置预案。各责任单位明确一名预警联动工作联络员,立足部门职责,摸排、巡查涉家庭暴力隐患,发现涉家暴案件,立即启动区、镇街、村(社区)三级联动模式,由妇联干部、公安干警等相关人员组成的“融冰”队伍,对涉嫌家暴者进行警示和震慑,防止案件升级,并将其作为重点关注家庭,做好后期回访,将家暴问题由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介入并预警化解,在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间建起一道“防火墙”,有效预防家庭暴力发生。截至目前,共开展普法教育3900余人次,营造了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
以“爱”为 达成社会广泛共识
在专业队伍建设上“出实招”。完善调解服务及权益保护的人才发展体系,成立由公安干警、妇联干部、心理咨询师、律师等人员组成的反家暴“融冰行动”专业队伍,发挥“反家暴女律师法律援助团”的作用,积极提供公益性的法律咨询、家庭调解等服务,形成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服务专家库、课程库,为家暴受害人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法律服务。今年以来,提供法律服务500余次。
在开展关爱服务上“出硬招”。坚持多措并举,贴心维权,当好“娘家人”,充分发挥各级“一站式”调中心作用,为辖区妇女儿童及家庭提供情感辅导、心理疏导、矛盾调解等服务,做好困境关爱帮扶,对建档在册的困境妇女儿童和家庭进行结对帮扶,为其提供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家庭教育指导等关爱帮扶服务,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截至目前,共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410余起。
在加大主题宣传上“出真招”。以“”维权周、“八五”普法、国际反家庭暴力日等为契机,开展反家暴进网格、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主题宣传活动,通过主流媒体宣传、悬挂标语、派发宣传资料、提供义务咨询等方式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今年以来,全区共开展100余场次,服务妇女群众达5万余人次。
德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鲁ICP备05030298号
技术支持:德州新闻网